Updated: 2023-08-19 18:10:49 CST +08

這樣聚會,最成功

Read on 2023/08/13

my alt tex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9670

聚會之道始於目的:我們何時要聚會?以及為何而聚

聚會的時候,我們往往混淆了類別與目的

例行公事正式有意義聚會的頭號敵人

思考舉辦聚會的「立場」,能幫助你進一步想清楚這場聚會獨特的目的所在。願意拒絕特定人選的聚會,更有機會辦得精彩出色。

如何創造出值得大家相聚的時刻?

  • 明確
  • 獨特性
    • 一期一會:每一次的聚會,人生的每一刻都無法重來

設計聚會目的的撇步

  • 退一步思考
  • 挖掘再挖掘
    • 追根究底聚會的理由
  • 用結果回推
    • 會議規劃應該圍繞在「理想的結果」上。

聚會目的是能夠幫助你決定從大到小、各種細節的篩選工具。只要你知道為何而聚,所有的選擇都會變得簡單。

對象

毫無篩選、什麼人都邀請並非展現大愛的行為,適當地排除受邀者才是真正的慷慨之舉。

如果是為了不要冒犯他人而邀請,這同時代表沒能好好保護這個聚會以及原本邀請的參與者。

適度並刻意的排除特定與會者才能重新聚焦在那些你想要照顧的人與事:你的受邀者及聚會目的。

團體中有許多交流串連的各種可能,最後反而很難有意義地觸發任何一條連結。經過審慎思考後再排除受邀者,則能讓你把重點放在參與者間具體且尚未探索過的關係。

人數

聚會人數的多寡,影響大家聚在一起後能產生的火花。

  • 六人
    • 創造緊密感、高度分享、透過說故事進行討論
    • 不是展現多元觀點的最佳人數
  • 12-15
    • 建立互信和親密感
    • 足以產生比較多元的觀點
    • 出現神秘感,有助於聚會進行的不熟悉感
    • 新創中,人數超過 12 人(桌子坐滿時刻)便會開始出現人的問題
    • 無法所有事情都一起討論
  • 30
    • 派對
    • 吵鬧、充滿能量
    • 無法進行單一一個討論
  • 150
    • 還是能在團體中創造親密感和信任感,超過就變成一群觀眾了
    • 即興設定議程
    • 大家看得到彼此,運作起來像有機體
    • 花點力氣還是遇得到彼此
  • 人山人海
    • 不是要創造親密感和連結
    • 利用廣大群眾的強大能量

場地

決定場地就是在決定你想要如何幫助那些少數獲邀的賓客,推他們一把,讓他們可以盡可能自在地展現自我,成為最棒的與會者。

人會受到環境影響,你應該選擇一個能協助達成聚會目的的場地。

場地應該要做到這點:情境置換 情境置換就是要迫使與會者擺脫原有的習慣,將大家從既定習慣的沉睡中喚醒。

聚會需要邊界,要確保能量不會散出去

別當個超然的主人

對於舉辦聚會,超然是一種很可悲的態度

超然往往只是一種掩飾,掩飾你其實更在乎自己,而不是你的賓客。

主辦者假設只要他們不管賓客,就代表沒有人會去煩他們,但其實賓客只是被丟給彼此。

你並不是就此拿掉了權力,你只是把掌握全局的機會讓給了其他人。你並沒有讓他們更輕鬆,或放他們自由,你只是讓他們感到極度困惑和焦慮。

主人放棄權利之際,讓覬覦王位的人有了乘隙而入奪權的機會。

如果你想要讓大家用特定的方式聚餐,要強力執行;如果失敗了,要及時解救你的客人。

慷慨型權威

「慷慨型權威」是為了服務與會者而將聚會所需加諸在他們身上,讓與會者不會陷入混亂與焦慮中。

保護好你的賓客:準備好並攔截那些無助於整個群體或整場經驗的行為。和善體貼,但堅定地防堵這些行為。

保護賓客是以創造更好的集體經驗為優先,不讓任何人破壞了集體的感受。要能願意扮黑臉,甚至願意冒點風險。

暫時讓賓客們都變得平等。

一場聚會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就是一開始主人與賓客的連結遠遠勝過賓客彼此間的連結,但到了聚會結尾,這樣的關係則反過來,賓客彼此間有了更多的連結。

目的不是自我放大,而是去保護你的賓客、讓他們感到平等、將他們彼此連接起來。

小撇步

  • 你做主,你說了算。就像設計一樣,主辦聚會不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架構有助於辦好派對,就像有了限制才會有好的設計。
  • 一定要一直幫大家彼此互相介紹,但務必要有耐心。
  • 要慷慨大方。大方提供食物、酒水、稱讚和各種介紹。大家血糖不要太低才能保持心情愉快。
  • 一定要排座位,絕對要。一定要是男/女/男/女。讓做不同事情的人座位排在一起,但那些不同的事情可以有互補之處。或確保他們之間有某些共通點,最好是他們有共同感到充滿熱情的事物,或罕見的事物。然後告訴大家,他們彼此有什麼共通之處。
  • 每桌的人都要自我介紹,但一定要簡短。名字,再加上他們喜歡的事物,或週末做的事情,或和那場聚會有關的事物。
  • 大家在點心時間可以換座位,但最好先安排好流程。

金魚缸法對話:可用於中型或大型的討論。參與者排成內圈與外圈,內圈即是魚缸。內圈參與者可發言、進行討論,外圈則聆聽觀察、做筆記。

暫時創造一個平行世界

規則可以創造一個想像的、短暫存在的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其實會比我們平常一般的聚會更有趣好玩。

適當使用規則能讓聚會變得更棒,因為規則能暫時改變大家的行為。

流程

暖身準備

準備你的賓客,而不是準備事情

影響一場聚會成功與否的九成因素都跟事前準備有關

作業簿問題的兩個要素

  • 幫助他們連結並想起自己的初衷
  • 幫助他們誠實分享當下正試著解決的挑戰屬於什麼性質

邀請函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給賓客提示,讓賓客知道這場聚會對他們有哪些要求。其中一個提示方法就是為你的聚會取一個明確的名稱。

聚會的名稱會影響大家對活動的看法,名稱可以提示大家這場聚會的目的,並讓賓客準備好各自的角色及應該參與的程度。

提前清楚明白地告訴賓客誰(不)會參加、(不)會發生什麼事,這些提示都能幫助賓客預先進行暖身準備。

入場迎接

如果你沒有為與會者創造一個進場儀式,大家的心思在聚會最重要的開場將會飄向別處。

建立團體感的第一個步驟,發生的時間就在聚會剛要開始的時候。

不管你所處環境如何,作為主持人,你可以問問自己能如何創造出這樣的轉換—一個能協助與會者關掉原本的真實世界,吸引他們注意力及想像力的通道。

開場

開場能告訴賓客對接下來的體驗可以抱持怎樣的期待。

絕大多數的觀眾在聽演講時會記得一開始的百分之五,結束的百分之五,以及最精彩的部分。

不要先從聚會的事務流程著手。

一旦先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就能處理其他事情,像是致謝或其他細節處理。

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在抓住注意力的當下,應該要讓與會者同時感受到震懾又感覺備受奉承。一定要在他們心中同時種下「感覺受到全然歡迎」以及「很感謝能參加」的矛盾心情。

  • 小說的開場
  • 飯店大廳
  • 老師在開學就記得所有人的名字

一個好的主辦人不會什麼都不做就單純希望迥然不同的與會者能自然而然成為一個群體,而是會採取實際行動,讓大家變成一個群體。

與會者

有沒有辦法讓那些善於展現自己完美一面的人們,展現出值得分享的另一面。

雖然我們在重要聚會場合中往往會使用「競選演說」,但大家的「嫩芽」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嚴酷考驗時刻」是我們人生中那些具有挑戰的時刻,會深深形塑我們並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那些時刻為我們定義了自己

鼓勵大家分享經驗而非想法

一個故事會成功,通常是在展現脆弱的一刻。

故事是關於你做過的一個決定,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擁抱黑暗總比排斥黑暗來得好,如果你將大家黑暗的一面排除在正式流程外,黑暗並不會消失,反而會以無益的方式出現在你的聚會。

大家往往在很多陌生人的場合中,更容易分享。

陌生人讓我們可以嘗試自己的全新面向。在陌生人面前,我們能自由選擇想要展現、隱藏或創造的一面。

選對問題及架構就能幫助原本熟識的人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

如果作為主持人能先肯定並宣揚他們個人及整個群體的長處,大家的壓力就會被部分解除,不再覺得需要在活動中彰顯自己。

主持人願意分享的程度,會為整個團體設定出一個標準,賓客願意分享的深度,會比我們所分享的再少一點。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也成為參與者。

歡迎大家展現親密感,但要很清楚表示要讓每位參與者選擇自己想要分享的深度。

爭議

更在乎創造趣味和熱度,而不是溫暖及舒適的氛圍。知道要怎麼讓大家分享並彼此連結,也知道要怎麼在活動中製造能帶給大家更多收穫的矛盾爭議。

爭議能幫助你利用聚會找到許多重要問題的解答:你想做什麼、你的立場是什麼、你是誰。

比較容易產生好的爭議的情況是主動導入爭議,但小心設計其架構。

  • 將爭議儀式化
    • 鐵籠格鬥賽,創造另一個平行世界
  • 找到群體中的熱點,然後將對話引導到這個議題上,同時也透過一些規則來進行管控。
    • 熱點可能來自衝突、禁忌、踰矩踩線、權力差異、虛偽、身分衝突等。
    • 當議題影響或威脅到人們的恐懼、需求或自我意識,或是觸碰到權力來源時,就會產生熱點。
    • 大家在迴避哪些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在迴避的事情?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事物是哪些?有哪些事情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試著想保護的是什麼?

兩個問題:會有哪些禮物?會有哪些風險? 要願意冒險才能得到真正的禮物。 風險的定義:「對一個人現狀的威脅,可能會影響到現狀的穩定度。」

結尾

結尾會形塑大家的經驗、意義感和記憶,就像開場一樣。

當我們有意無意試著延長聚會時,我們不只是拒絕面對現實而已,我們也剝奪了這場聚會有一個好的結尾,一個有機會永存人們心中的結尾。

在轉換到「最後提醒通知」的時候,整場活動是不是還在你的掌控之中,還是已經變成是活動在主導你了?

強而有力的結尾有兩個階段,與賓客的兩個不同需求相呼應:內在與外在。 內在指的是花點時間理解、記憶、體認並反思剛才發生過的事情,並最後一次以團體的狀態再次連結凝聚在一起;

  • 安排一個環節,不是為了回想剛剛在這個聚會中做過的事情,而是思考我們在這個聚會中是怎樣的人。 外在則是準備好和彼此道別,重新回到這個世界。
  • 想從這個世界帶什麼回到原本的世界中,幫助你的賓客思考要帶什麼樣的體驗回到真實世界
  • 希望在這場聚會之外展現出什麼樣的表現呢?
  • 再度見到彼此,我們對於要怎麼討論在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共識呢?
  • 這場體驗中,有哪些部分是我想帶走的

把致謝及行政瑣事放在倒數第二件事來做。

  • 試著向那個人致敬,而不是向他們的職稱致敬

一個好的又有意義的結尾不會遵從任何特定的規則或形式。你必須根據自己聚會的精神去設計,更依據你希望將這個結尾營造得多盛大隆重去進行調整。

就算是最簡便的結尾都能再次確認這個聚會的存在,並給大家一個退場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