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 2023-08-19 17:01:11 CST +08

愛的藝術

Read on 2023/06/11

my alt tex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645

愛是一門藝術嗎?

認為愛不需要學的原因

  • 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不是去愛
  • 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不是能力的問題
  • 混淆了起初的「墜入」情網經驗和永久性的「在愛中」的狀態

學習一門藝術:掌握理論、掌握實踐、看成是終極關懷

愛的理論

察覺到人類的分離性又沒有透過愛來達成合一-這是羞愧的根源。它同時是罪惡感和焦慮的根源。
所以人的最深切需要是克服分離狀態,離開孤單之牢。

合一的方法

  • 狂歡式融合達成的合一是轉瞬即逝
  • 從眾達成的合一只是假合一
  • 創造活動:勞動者和他所勞動的對象會二合為一,讓人在創作的過程中與外在世界統一起來。
  • 完美的答案寄託在人際合一的達成,寄託在與他人在愛中的融合。

與「共生合一」不同(例:受虐與施虐),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達成的合一。愛可以讓人克服孤立感和分離感,但又讓人仍舊可以做自己,保留自己的人格完整性。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領受。

如果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麼你的愛情是軟弱無力的,是一種不幸。

愛作為一種給予的能力,有賴人的人格發展。一個人如果要具有這種愛的能力,先決條件是他已達到由「創造性取向」主導的人格。

愛的基本元素:

  • 給予
  • 照顧:對我們所愛的者的生命有及其成長的積極照顧
  • 責任:我們對另一個人已表現和未表現出來的需要之回應。
  • 尊重:一種認知他人獨特個體性的能力。我必須先能自己站立,自己行走,不需要拐杖,沒有了支配和剝削別人的心態,才可能尊重別人。
  • 了解:如果沒有了解的引導,照顧和責任就是盲目的。去了解「人的秘密」的慾望。

愛的對象

愛主要不是一種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這種態度或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而不是指向某個愛的「對象」。

兄弟愛

對任何其他人都有一份責任感、照顧、尊重和了解,渴望促進他們的生活。

母愛

人母對兒女的生命和需要的無條件的肯定

奶是母愛的第一層次象徵,象徵照顧和肯定。蜂蜜則象徵生命的甜美,象徵對生命的愛和活著的快樂。大部分的母親都能夠給予「奶」,但只有少數母親能夠也給予「蜜」。要能夠給予「蜜」,母親必須是一個快樂的人。

對超越的需要,她在懷胎中超越了自己,她對嬰兒的愛給她的生命帶來了意義和重要性。(男性沒有辦法以懷胎的方式來滿足超越的需要,所以用創造物品和觀念的方式超越自己。)

在男女愛中,兩個獨立的人會成為一體,在母愛中,兩個本來一體的人會成為各自獨立的個體。

只有真正充滿愛的女人,只有樂在「施」多於「受」的女人,只有在自己生命中牢牢扎根的女人,才能在小孩和自己分離的過程中當一個充滿愛的母親。

男女愛

排他和非普遍性

愛某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自愛

肯定一己的生命、快樂、成長、自由,乃是根植於一個人的愛的能力。

對神的愛

上帝為祂的原則(正義、真理和愛)的象徵。

思想的世界永遠擺脫不了弔詭。能夠讓我們終極地掌握世界的方法不是寄託在思想,而是寄託在行為,寄託在對一體性的體驗中。

弔詭邏輯導致的結果是,注重人的改造多於注重發展教義。宗教任務不是正思而是正行以及在 (或者)在專注的冥想中達到而與「一」合而為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真正重要的任務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

認為真理可以在思想中找到的想法,不僅導致了教條,也導致了科學。

弔詭思想導致了寬容精神和對自我改造的著重。亞里斯多德的立場導致了教條和科學。

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解體

病態的愛

  • 相互的性滿足
  • 團隊合作建造逃避孤單的避風港
  • 依戀母親:想要得到類似母親無條件的愛
  • 依戀父親:想要得到父親性人物的誇獎,一點點鄙視女性
  • 父母刻意保持一切正常的氛圍:撤退到自己的世界,和他人保持疏遠,常常導致受虐狂傾向
  • 偶像崇拜式的愛:失望必然發生
  • 感傷性的愛:生活在過去或未來
  • 投射機制:挑另一半自己有的毛病來迴避一己問題。將自己人生的意義投射到孩子身上。

只有當兩個人從他們生命的中心互相溝通,換言之只有當兩個人各從自己生命的中心體驗到自己,愛才可能產生。

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是透過與自己合一,而不是逃離自己去和對方合一。

關係深邃,雙方各有活潑和強壯的生命力。

愛的實踐

實踐藝術的基本要求

  • 紀律
  • 專注
    • 學習獨處
    • 正念
    • 傾聽
    • 活在當下
    • 對自己敏感
  • 耐心

客觀思考的機能為理性,理性背後的感情是謙卑。

愛因為取決於相對程度的無自戀,它需要發展謙卑、客觀性和理性。

信仰

  • 非理性的信仰:服從非理性權威而來的信仰
  • 理性的信仰:根植於一己的思想或感受的信念。主要不是關於某件特定事情的信仰,而是我們信念中的確定性和堅定性。信仰是籠罩整個人的性格特質,不是某個特定信念。

信仰的前提是有勇氣,有去冒險的能力,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

信仰和勇氣的實踐:注意我們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會失去信心,要看穿我們用來合理化這種失去信心的情形的藉口,要認識我們在什麼場合行為懦弱,及再次看穿我們用來合理化這種懦弱的藉口。

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